致敬象山先生 汲取思政力量——记文法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民俗文化调查

发布者:黄来明发布时间:2021-05-21浏览次数:767

近日,文法学院2019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老师带领下来到了心学大师陆九渊的故乡金溪陆坊进行民俗文化调查,从象山心学里汲取“为学、为人、为民、为政、为廉”的精神力量。



陆九渊,抚州金溪人,南宋大臣、哲学家,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人称“象山先生”。在陆坊村保存着大量的古建筑,这些古建筑大到村落的布局,小到梁坊上的雀替,无不体现着陆氏家规的精神内涵,彰显着陆门宗族大家的风度与国家意识。

走进陆坊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幢三层建筑:义里门楼,门楼分三层,上层书“敕旌”,中层书“义里”,底层横批“宋陆儒门”,两侧柱子上贴有四副对联:一家兄弟学,千古圣人心;同居十世儒门第,六相三贤理学家;宋来门第高山斗,代有人文冠古今;旭日祥光晖义理,宗风瑞气蔼儒门。这几幅对联展现了陆氏家族的名声和威望,儒家义理浸润陆家风气。义理门楼两侧的“规行”、“矩步”门额时刻告诫族人必须始终以礼义的道德标准来约束自己,孝悌忠信不可逾越。尽管时光流逝,门楼上的理念却代代相传,在这八百多年来门楼见证了陆氏后裔忠君爱国、仁义礼让的心路历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走进陆象山旧居、大儒家庙,建筑物极具特色的装饰及陈列的海量陆氏论著,全面展示了陆氏家族,尤其是陆象山“为学、为人、为民、为政、为廉”的政治理念和生命意识。

       自陆氏迁至金溪以来,一直同堂居住,并未分家,世代保持着“诗礼簪缨”的大家风范。为了家族的繁盛,陆氏一门制定了严格的家规家训,先有陆贺的“采先儒之礼”,以礼治家;次有陆九思的《家问》;最为著名的是陆九韶撰写的《家制》,主张读书明理、孝悌忠信、仁义为本、量入为出、助困扶弱、清心俭素。在陆氏祠堂里,能看到《家制》的片段内容,在《居家正本》篇里,陆九韶主张居家必先正本,而“本”就是孝悌忠信,读书明理,而后方能为贤为智。相传,陆氏家族就是在这个大祠堂里就餐,在陆九渊父亲的带领下祭拜祖先,然后诵读陆九韶所写的三段《训诫之辞》之后,众人方可用餐。

       村中的八卦义井,由一块完整的巨石凿成四方井圈,四根石柱直插井底,再镶以四周石板,构成井筒,形成内圆外方的样式,寓意着做人要方方正正,不管怎么圆滑都有要有个做人的底线原则,这也和陆氏家训相照应。



象山先生为宋明两代“心学”的开山之祖,他教人“发明本心”,强调“义利之辨”,主张“心即理”,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在为学方面,陆象山先生认为“人无可不学,犹鱼之不能无水”;为人方面,他强调“心正”,“其心不正,虽多读书,用之不善,反增罪恶耳”。所谓“心正”就是一种德,是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在为民方面,“天下只有一事,就是民事”;在为政方面,“自欺是欺其心,慎独即不自欺”;在为廉方面,要“守规矩,孜孜持守,规行矩步,不妄言语”。

象山先生坚持的“为学、为人、为民、为政、为廉”理念,无不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吻合,是创造当代诸多优秀精神品质的力量源泉。尽管象山先生已经逝世882年,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泽被后世。



参观完象山故居,穿越两公里的山道来到了象山先生的墓前,同学们用无声的吊唁,献上洁白的菊花,作别一代巨儒。

象山故居的文化调查,对于提升当代大学生党性修养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象山心学提倡的修身养性,求理明道,终将化为一种不歇的内驱力不断深化同学们的人生意蕴,从丰厚的宋明理学中,汲取成长的力量。(图/  凌榕 丁晓卿)

 

编辑:黄来明   审核:朱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