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古村风韵 赓续优秀传统文化——文法与艺术学院中文系2021级学子深入乐安古村开展民俗、语言文化调查

发布者:高雪妍发布时间:2023-04-20浏览次数:326

2023415日至16日,文法与艺术学院中文系2021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112人在老师的带领下前往抚州市乐安县,开展乐安古村民俗、语言文化调研活动。

千古第一村阛阓纵横势

15日上午,建筑民俗调查组的同学来到乐安县流坑古村开展调研。流坑古村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中国首批传统村落,被誉为千古第一村”“浓缩华夏耕读文明最后的孤本中国古代农村文明的活化石,蕴积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及独具特色的流坑文学,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

 


流坑村古建筑群具有赣派建筑的显著特征,很多古建筑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无论建筑布局、建筑装饰,还是耕读传家孕育的“一门五进士”的独特乡贤文化景观,让流坑古村有了鲜明的历史文化内涵,值得后人深入研究与深刻体悟。建筑民俗调查组的同学通过走遍古村的每一个角落,用相机记录下古村的一砖一瓦,遍寻千年的古迹,体味其中的历史跌宕与沧桑变幻。

 


抚州乐安方言中含有大量的上古音,对于古汉语研究具有深刻的意义。语言文化调查组的同学对当地百姓进行走访,从字词句等多个方面对乐安话展开调研。在交流的过程中,同学们深深体会到了汉语言的博大精深之处。调研中,调研对象董老师用乐安方言为大家讲述了一个个小故事,让同学们的学习过程充满了乐趣与温馨。

 


文学调查组针对性地开展流坑文学的调查,搜集了部分当地流行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在当地干部、群众的帮助下,翻阅了大量文献宗卷,对流坑文学作出了粗线条的厘清。



此外,同学们还在古村开展了诗词吟诵活动,在古村的小湖边身着汉服吟诵着《蒹葭》与《琵琶行》。微风细细,抚动着少女们的衣裙,宛转悠扬的歌声一会儿飞上柳梢头,一会儿吹向水波光。在斑驳的古村,她们用一字一句与古人建立起精神的桥梁,在歌声中感受着文学的魅力。

光荣的乐安英雄的人民

除了旖旎的春光外,乐安还有恢宏的红色文化。苏区时期,乐安曾是革命根据地,红军多次驻扎村中,1933年,红军一、三、五军团,在湖坪休整较久,举行了著名的大湖坪整编,现在国宝公祠被改造为“红色标语博物馆”供后人瞻仰和追思。



“红色标语博物馆”内展示的300余条红军标语,涵盖文字、漫画、字画组合、歌谣等类别。“粉碎敌人大举进攻,粉碎敌人四次围剿”“红军是工农自己的武装”“胜利在前,乐安终久是我们的”……这些铿锵字句真实展示了中央苏区时期,工农红军、地方武装、苏维埃政权以及群团组织等通过书写标语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分化打击敌人的斗争历史。讲解员也为大家讲述了朱德捡田螺、邓小平下派南村等红色故事,让同学们能够更生动地了解中共乐安中心县委革命斗争史在苏区斗争的独特意义,进一步增强初心和使命意识。

 


红军标语博物馆内墙上的一笔一划都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钟水清同学对此深深动容,她说:“墙上的字迹让我仿佛能够感受到先辈们坚定的革命信仰和赤诚的爱国之心,历史对于我们后人来说不应该只是一句话、一本书,而是无数革命烈士用鲜血䠀出来的新中国发展史。”

此次民俗、语言文化调查,不仅让同学们见识古村古韵,也让同学们对古村厚重的传统文化样式、红色基因有了更切实的感受与更深层次的体会,激励我辈青年赓续优秀传统文化,坚定砥砺前行的勇气。(文/徐江宇 图/刘子逸 许晶)


编辑:高雪妍   责任编辑:陈小松  主编:朱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