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下午,学校特邀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原二级巡视员万一君做客我院为全院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非遗文创的活态传承与自主创新》的专题讲座。讲座开始前,校党委书记张福庆会见了万一君。本次讲座由文法与艺术学院主办,全院100余名师生到场聆听,共同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发展之路。
非遗文创的概念与价值
万一君开篇提出了“非遗不是都能转化为文创的”这一关键观点,引发现场师生思考。她深入浅出地解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及文化空间的多样性,指出“非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民族情感,我们需要正确理解其内涵才能更好地传承创新”。
在讲座中,万一君详细介绍了南昌和抚州地区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故事、传统戏曲、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灯彩、民间曲艺、民间美术以及民俗活动等。通过对南昌采茶戏、南丰跳傩、麻姑仙女传说等经典非遗项目的生动解读,深入剖析了这些非遗项目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与历史意义。
非遗文创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非遗文创是以非遗为元素创作出来的产品,通过文化创意、设计与相关行业的融合,实现产品物质性与精神性、功能性与娱乐性的结合。”万一君讲解分析了非遗文创产生的三大背景:文化创意意识的觉醒、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现代市场和产业的成熟。
讲座中,万一君系统梳理了非遗文创的四个发展阶段:初期探索阶段、市场化发展阶段、数字化赋能阶段以及国际化拓展阶段。她结合自身丰富的工作经验,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了江西在非遗工坊设立、非遗文创产品开发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
当前挑战与创新路径
万一君坦言,“当前非遗文创面临着诸多困境与挑战,传承人的缺失、工艺的失传是最紧迫的问题,同时市场定位不明确、产业化程度不高、创新能力有限、品牌知名度不高以及传播推广力度不足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针对这些挑战,万一君提出了非遗文创活态传承与自主创新的路径与方法。她强调,非遗文创的设计应遵循三大原则:传统与现代融合、实用性与审美性并重、文化内涵传达。“我们应通过利用、转化和创造等方式,让非遗文创真正融入百姓生活之中,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万一君总结道。
学术交流与启示
讲座最后,万一君与在场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就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等热点问题回答了师生提问。文法与艺术学院唐东堰副院长在总结发言中表示:“万一君以其深厚的专业素养和生动的讲述,点亮了师生们对江西非遗文化的热情,带领大家深入了解非遗文创的时代价值与创新意义,本次讲座不仅是一次学术交流,更为学院相关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指导”。(图/文 张立刚、周丹)
编辑:高雪妍 责任编辑:陈小松 主编:朱青